太魯閣藝駐計劃(I&II)

Hkwasan 2017,Dmurun ka kingan ki kuyuh: Tai swam ha lmglug lnglungan seejiq ka qneepah namu ni mha dhq psbiyax hiya nanak ka snalu na.

Kska uusa namu rmigaw qmita kngkingal klwaan o mha lala balay ka slhayun namu.
Seejiq mqdgiyaq-Truku Klegan Slhayang phiyu klegan knkla slhayan(tg1 ni tg2)
Ida sbrinal ni lemelun tuhuy smlaan quri dgiyaq.
Hkawas saysang o mdka brah dha hkawan siida.
Muman ciciah duri ka shlayan dha hkawan saysang da.
Ungat ana manu ka mqriqu kari yanan dha hini,Wana miyah qmita nanak.
Mnlawa maspat hii klegan slhayan miyah dgiyaq ,mrana kingan isas duri.
Mlawa alan ta nanak uri ni miyah tqnay dhyaan.
Kmaaguh saw wada qmaepag ngangut ka laqi truku uri.

Supu ta miyah mksa dgiyaq kana.

*感謝Nac Hijiyu女士及Yaya Huwat女士協助太魯閣語譯文。

___

2017年山上展演發表前一刻,部落阿姨們為來訪的藝術家們禱告說:「願你們做到感動別人也觸動自己的作品,願你們在這趟旅程中學習到很多很多。」(節錄自2017年駐村藝術家 Dorothy Wong Ka Chung 臉書)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 I&II) 》持續反省與自省著藝術與自然交往的意義。今年比較像是前兩年已執行計劃的補充小節,沒有策展論述,只有邀請。邀請八位前駐村藝術家回來山上一個月的時間繼續思考及創作,邀請已經合作兩年的太魯閣族朋友們,邀請山腳下部落教會朋友們,邀請已離開在外打拼謀生的太魯閣族朋友們,與關心山上故事的朋友們,大家一起上山走走吧!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訊詢問 treetreetreeperson@gmail.com

關於駐山研究計畫

〈在沙卡噹的⼩徑上〉,Ania Varez

一場參與性的表演,透過一位太魯閣族婦女Simat,連接來訪的觀眾與太魯閣族的日常生活,表演過程依賴你我的身體經驗,使用聲音作為媒介——創造了一個傾聽與共鳴的空間。 註:作品中李尚喬負責轉述,Simat負責本書面和聲音口述。

〈回去〉,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Benjamin RYSER)

對話由死亡開始,她跟我們說起她媽媽最後的話、她丈夫離開前最後的時光。說到落淚,她把竹筷子敲在鐵杯的邊緣。然後起來,點起火把擱在園子裡的枯木全部燒掉,所有的情緒都壓縮於這兩個動作之間。這讓我想起在她家裡整理時找到的一本壞掉的相冊,上面留下雨水、塵埃和時間,那些痕跡看起來好像火刺。漫天灰燼,像在山的入口大橋上碰見剛回來成群慌亂的雨燕。 作品裡都是借來的聲音,從她的杯子,那在山上她每日用來喝水和吃麥片的鐵杯。我們借來杯子然後把它帶來台北。在這星期未,我們會把它放回山上她的住處,杯子原來的地方。 「我回來山上是為了我的孩子預備好回家的路。 如果我離世後我還是會想回到這山上,把灰燼撒在我最喜愛的樹下,永遠的守護這片土地和家。」 生命、死亡、回去、離開,都活在狹縫裡。

註:裝置作品由我們跟李阿雪分享的對話和生活碎片而組成,今年是我們第二次在夏天回到太魯閣跟她相處。 我們邀請觀者利用場內的手電筒去發掘這些碎屑。作品文字由跟李阿雪的對話撮取,由o!sland編輯和翻譯。 靜態圖像由李阿雪攝影和提供。

〈穿越一座想像的山谷〉,歐靜雲

我首先整理外邊、或被印象化已擁有異國感山的輪廓。紀念照、博物館展示、知識百科我們能對山裡想像的圖案、觀光特質的套裝敘事等等。凝結在網路部落格、觀光手冊或是任何能夠初識這座山的資訊裡,這些我們嘗試著把拜訪的夢幻經驗留存的媒介。我虛擬「妻」的意象去整理這些媒介的意義,妻有縫合內外部成為複合體的喻意,以及深入日常的可能性。而進入山裡,我大部分交流的也是正在山裡長久「生活著」的女性們。我在創作中是找尋並且再次啟動我們已無法感知的、正在遺忘忽略事物的感受的能力,就好比崎嶇山路裡,有很多留下來被自然條件損壞的人造物遺骸,或是在山裡生活的人也許也有他們自身關注的事情與連結等等。穿越一座想像的山谷,就像經過漫長的山路後在某個深林平台上凝視散遍山谷的星星,或察知山裡的人拜訪山裡的人細緻的表情變化或日常裡的差異、我們自身的平凡與山裡的平常、草與樹的氣味⋯⋯。穿越山谷到台北,再次地關注每一個生命經驗中嘗試著被挽留而且持續遺忘的事物。

〈禮品運動/邀請 4:砂卡噹〉,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

在台灣逗留期間,研究「款待」在(後)殖民地脈絡下的意義。住在太魯閣族接待家庭,以歐洲/日本人身份參與其生活,認識到複雜且暴力的台灣殖民史及其原民史。在過去400年,台灣原住民被不同的帝國主義殖民,被安排以不同職業身份生活,並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地誌及個人記憶中留下痕跡。 預計在立方計劃空間的行為藝術創作發表,邀請接待家庭的太魯閣族婦女Nac Hijiyu及好友、編劇兼翻譯人員李尚喬,分享彼此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領地的觀點——如「萬花筒般凝視」的集體性及多語性的藝術朗讀活動。

註:表演者 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Nac Hijiyu 和李尚喬

〈天狗、海鼠時空狩獵〉,秦政德

峽谷、立霧溪、合流、蕃童教育所、戰俘營、工寮、星崩壁、老獵人、陷阱、排遺、獵路、若水社、陣地、酒瓶、三角點、忠魂碑、砌牆、天狗岩、蕨海、海鼠山、太魯閣戰爭、分遣隊、榮民、末牛、花蓮農場、山羌、山豬、水鹿、開路紀念碑、壕溝、砲庫、網球場、陸軍墓地、北投窯業、營地、篝火、水源、繁星、銀河、塔山、三角錐山、富田山、佐久間山、饅頭山、索道、吊輪、隘勇線、駐在所、獸徑、水槽石板、警備道、採金、綠水、弔魂碑、魯閣太魂……

駐山研究員|Ania Varez(委內瑞拉), 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Benjamin RYSER) (香港、瑞士),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瑞士、日本),都姆恩・馬紹(台灣),秦政德(台灣),歐靜雲(台灣)

時間|2018/08/11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藝術家發表|
  • 2 pm:Davaajargal Tsaschikher (蒙古) 電子聲響表演
  • 4 pm:Ania Varez (委內瑞拉) 行為藝術創作發表
  • 6 pm: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 (瑞士、日本) 行為藝術創作發表
 
主辦|森人
協辦|立方計劃空間、Is/In Land: 臺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 + 奧賽德工廠
贊助| Is/In Land: 臺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 + 奧賽德工廠、台北市文化局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泊文先生贊助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