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藝駐計劃(I&II)
Hkwasan 2017,Dmurun ka kingan ki kuyuh: Tai swam ha lmglug lnglungan seejiq ka qneepah namu ni mha dhq psbiyax hiya nanak ka snalu na.
Supu ta miyah mksa dgiyaq kana.
*感謝Nac Hijiyu女士及Yaya Huwat女士協助太魯閣語譯文。
___2017年山上展演發表前一刻,部落阿姨們為來訪的藝術家們禱告說:「願你們做到感動別人也觸動自己的作品,願你們在這趟旅程中學習到很多很多。」(節錄自2017年駐村藝術家 Dorothy Wong Ka Chung 臉書)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 I&II) 》持續反省與自省著藝術與自然交往的意義。今年比較像是前兩年已執行計劃的補充小節,沒有策展論述,只有邀請。邀請八位前駐村藝術家回來山上一個月的時間繼續思考及創作,邀請已經合作兩年的太魯閣族朋友們,邀請山腳下部落教會朋友們,邀請已離開在外打拼謀生的太魯閣族朋友們,與關心山上故事的朋友們,大家一起上山走走吧!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訊詢問 treetreetreeperson@gmail.com
關於駐山研究計畫
〈在沙卡噹的⼩徑上〉,Ania Varez
一場參與性的表演,透過一位太魯閣族婦女Simat,連接來訪的觀眾與太魯閣族的日常生活,表演過程依賴你我的身體經驗,使用聲音作為媒介——創造了一個傾聽與共鳴的空間。 註:作品中李尚喬負責轉述,Simat負責本書面和聲音口述。
〈回去〉,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Benjamin RYSER)
對話由死亡開始,她跟我們說起她媽媽最後的話、她丈夫離開前最後的時光。說到落淚,她把竹筷子敲在鐵杯的邊緣。然後起來,點起火把擱在園子裡的枯木全部燒掉,所有的情緒都壓縮於這兩個動作之間。這讓我想起在她家裡整理時找到的一本壞掉的相冊,上面留下雨水、塵埃和時間,那些痕跡看起來好像火刺。漫天灰燼,像在山的入口大橋上碰見剛回來成群慌亂的雨燕。 作品裡都是借來的聲音,從她的杯子,那在山上她每日用來喝水和吃麥片的鐵杯。我們借來杯子然後把它帶來台北。在這星期未,我們會把它放回山上她的住處,杯子原來的地方。 「我回來山上是為了我的孩子預備好回家的路。 如果我離世後我還是會想回到這山上,把灰燼撒在我最喜愛的樹下,永遠的守護這片土地和家。」 生命、死亡、回去、離開,都活在狹縫裡。
註:裝置作品由我們跟李阿雪分享的對話和生活碎片而組成,今年是我們第二次在夏天回到太魯閣跟她相處。 我們邀請觀者利用場內的手電筒去發掘這些碎屑。作品文字由跟李阿雪的對話撮取,由o!sland編輯和翻譯。 靜態圖像由李阿雪攝影和提供。
〈穿越一座想像的山谷〉,歐靜雲
我首先整理外邊、或被印象化已擁有異國感山的輪廓。紀念照、博物館展示、知識百科我們能對山裡想像的圖案、觀光特質的套裝敘事等等。凝結在網路部落格、觀光手冊或是任何能夠初識這座山的資訊裡,這些我們嘗試著把拜訪的夢幻經驗留存的媒介。我虛擬「妻」的意象去整理這些媒介的意義,妻有縫合內外部成為複合體的喻意,以及深入日常的可能性。而進入山裡,我大部分交流的也是正在山裡長久「生活著」的女性們。我在創作中是找尋並且再次啟動我們已無法感知的、正在遺忘忽略事物的感受的能力,就好比崎嶇山路裡,有很多留下來被自然條件損壞的人造物遺骸,或是在山裡生活的人也許也有他們自身關注的事情與連結等等。穿越一座想像的山谷,就像經過漫長的山路後在某個深林平台上凝視散遍山谷的星星,或察知山裡的人拜訪山裡的人細緻的表情變化或日常裡的差異、我們自身的平凡與山裡的平常、草與樹的氣味⋯⋯。穿越山谷到台北,再次地關注每一個生命經驗中嘗試著被挽留而且持續遺忘的事物。
〈禮品運動/邀請 4:砂卡噹〉,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
在台灣逗留期間,研究「款待」在(後)殖民地脈絡下的意義。住在太魯閣族接待家庭,以歐洲/日本人身份參與其生活,認識到複雜且暴力的台灣殖民史及其原民史。在過去400年,台灣原住民被不同的帝國主義殖民,被安排以不同職業身份生活,並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地誌及個人記憶中留下痕跡。 預計在立方計劃空間的行為藝術創作發表,邀請接待家庭的太魯閣族婦女Nac Hijiyu及好友、編劇兼翻譯人員李尚喬,分享彼此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領地的觀點——如「萬花筒般凝視」的集體性及多語性的藝術朗讀活動。
註:表演者 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Nac Hijiyu 和李尚喬
〈天狗、海鼠時空狩獵〉,秦政德
峽谷、立霧溪、合流、蕃童教育所、戰俘營、工寮、星崩壁、老獵人、陷阱、排遺、獵路、若水社、陣地、酒瓶、三角點、忠魂碑、砌牆、天狗岩、蕨海、海鼠山、太魯閣戰爭、分遣隊、榮民、末牛、花蓮農場、山羌、山豬、水鹿、開路紀念碑、壕溝、砲庫、網球場、陸軍墓地、北投窯業、營地、篝火、水源、繁星、銀河、塔山、三角錐山、富田山、佐久間山、饅頭山、索道、吊輪、隘勇線、駐在所、獸徑、水槽石板、警備道、採金、綠水、弔魂碑、魯閣太魂……
駐山研究員|Ania Varez(委內瑞拉), 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Benjamin RYSER) (香港、瑞士),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瑞士、日本),都姆恩・馬紹(台灣),秦政德(台灣),歐靜雲(台灣)
- 2 pm:Davaajargal Tsaschikher (蒙古) 電子聲響表演
- 4 pm:Ania Varez (委內瑞拉) 行為藝術創作發表
- 6 pm: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 (瑞士、日本) 行為藝術創作發表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泊文先生贊助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