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藝駐計劃 II

「喜歡在早晨,對著前方的三角錐山唱歌。」高齡八十七歲太魯閣族頭目達道.莫那開心說著。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II》從「表演」出發進一步探討公共空間的意義。在公共空間中,動植物與人的關係是什麼?是裝飾?是娛樂?是共活?將不同場所動植物自主性(autonomy)比較,帶入公共空間意義的討論。並透過與自然界所有生物及非生物共同體驗的藝術展演,提供一種思考方向。

邀請藝術家們來太魯閣駐紮一個半月,與原住民在自然環境共同生活、一起呼吸,用最在地的方式互動交流。之後,他們將以當代表演藝術創作回應命題-人與自然在公共空間的關係。透過與自然交往的藝術,從不同場所動植物自主性比較,進入公共空間意義的討論。

三場別具巧思的活動即將登場,期待能與老鷹、山羌、穿山甲和您相見!

本計劃由台北市文化局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持
特別感謝 大同大禮部落婦女會,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小草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產業學會,殷森森,齁空間

關於駐山計畫

〈Ima Hangan Su?〉,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Eva LIN Yingchi,Benjamin RYSER)

已經來到太魯閣三個星期,在第一天,太魯閣族人給我們每人起了屬於我們的太魯閣名字作為禮物。越認識這裡,就越發現歷史為這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所堆疊的層層種種。這裡的生活層層對折,從山中到城裡,從城裡回到山中,從我們的本名到太魯閣名字,從太魯閣名字到本名之間。

〈溪流不下山〉,Sheaf+Barley

徒步旅行上山是到達大同和大禮部落的唯一途徑。在這生活的太魯閣族被要求需要謹慎的使用道路,這樣才不會打擾遊客。在這邊,協助山上住民運算物資的流籠經常破損,而使用流籠服務的成本也不便宜。現在,部落的年輕人不太想上山,他們反而進入都市或城鎮上班,這邊的長者越來越老。在這次與大家同行的步行中,我們將為大理和大同的住民背運一些生活物資,因為我們正要往那裡去。

〈可攜式景觀:竹子〉,Ania Varez

如果大自然正在死亡,隨著城市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脆弱,人們還能如何保持自然的意識呢? 有什麼可以做的,以改變這種忽視的動力嗎?在駐村的經驗中,這次嘗試以竹子作為一種表現,揭示了我們與死亡大自然的聯繫的脆弱線索,它吸引了親密、好奇心和個人意志的潛力,並邀請人們重新認識和記憶。

〈禮物運動〉,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

關於如何與外國人相關的文化技巧和想法的藝術研究。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反映了「款待」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地點特定的習俗、規範及傳統,及如何作為一種文化轉譯工具和人類社會中最古老的律法。在這個框架下,開發了針對特定場所的邀請模式-將知識整合到藝術實踐中,並與當地民眾分享。

〈在黑暗中〉,Hannah Sullivan

一次一位觀眾,內容關於研究黑暗場域的表演。以黑暗作為材料-一種可以代表逝去、未知、及休憩和秘密的地點。駐村期間,山裏的夜及清新空氣讓 Hannah 印象深刻。當她問部寄宿家庭主人關於黑暗的感受時,她說:「黑暗讓我安穩入眠,得以全然的沈靜。」

關於駐山研究員

Ania Varez

生活在英國布里斯托爾的委內瑞拉籍舞蹈藝術家和作家。 從小接受古典芭蕾舞訓練,之後開始個人即興、表演藝術及詩的旅程,對於這些領域的好奇心驅使她後來搬到倫敦求學與生活。 現在她是 The Sparse Collective 的成員,負責協作編排和即興演奏,也是 Interval-布里斯托爾的當代表演藝術家社群-的成員。藝術創作發表不限團體合作或是個人獨自發表。將藝術視為一個置換性的空間-一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可以共享經驗及觀點的場域。

Hannah Sullivan

擅長創作方法是當代編舞及表演領域相關的當代劇場。擅長在單人表演中使用親密性和個性化的文字、歌唱及行為作為,以自身相關事物作為創作素材(如:自傳,記憶,聲音,身體)。另外,也關心民主性質的藝術表現及情感體驗,曾發表作品〈Echo Beach〉,〈With Force and Noise〉,〈Draw to Look〉,〈Sing for your Supper〉。

I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 Eva LIN Yingchi, Benjamin RYSER)

一個跨學科藝術團體,成立於 2015 年夏季,三位擁有不同文化及藝術背景藝術家-瑞士作曲家,香港媒體藝術家及中國編舞家。 創作上主要關注跨媒體之間的實驗性表現,曾在香港和蘇黎世的藝術機構及藝廊等發表創作和展演。

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

兩人在 2015 年因緣際會在香港認識。創作方法為兩人通過探索彼此不同的文化、學科及語言背景,讓彼此身上擁有的差異成為創作上的挑戰及資源。同時探索超越言語的溝通方式,不採用一般地認知的方法,而採用中國傳統對於身心洞察的方式,作為基礎研究法。

SHEAF+BARLEY

SHEAF+BARLEY 團隊就像那首狡猾地民謠,意味著它圍繞著需要他們的群眾們進行表演,製作東西,繪製符號和閱讀它。 認同信仰是一種激進的行為,是為了反霸權而生,而且必須處於不斷反抗的狀態,讓每個人都能像它一樣是個狡猾的民謠。

駐山研究員|Ania Varez(委內瑞拉),Hannah Sullivan(英國), O!sland (Dorothy WONG Ka Chung, Eva LIN Yingchi, Benjamin RYSER) (香港、中國、瑞士),Nina Willimann & Mayumi Arai(瑞士、日本),Sheaf+Barley(英國)

#Part 1
時間|2017/07/22,4:00-16:00
地點|Howl Space 齁空間(700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63號)

#Part 2
時間|2017/07/29,4:00-16:00
地點|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1號1樓)

#Part 3
時間|2017/08/05-06
地點|大同大禮部落,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
 
主辦|森人
協辦|Howl Space 齁空間,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特別感謝|大同大禮部落婦女會,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小草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產業學會,殷森森,齁空間